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新学期的心理普查工作越来越重要,上级也越来越重视各学校心理普查工作的落实。很多学校在心理普查方面犯了难:面对那么多量表,该如何选择?学校的学生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怎样进行全面的普查工作?就算让孩子做了测评,测评结果该怎么处理?孩子需不需要进行心理干预?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教育工作者非常苦恼,今天我就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希望能帮到您。
学校的心理普查工作不同于个人的心理检查,个人进行心理检查时,除了常规的量表检测之外,咨询师还会进行会谈,来进一步检查来访者的心理状况,但是学校的人数过多,每人都进行会谈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在针对整个学校进行心理普查时,选择一个优秀的量表尤为重要。
针对不同学段,一般使用以下组合方案:
小学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 ;15-20分钟
初中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自尊量表(SES) ;20-25分钟
高中 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抑郁量表(PHQ-9) ;25-30分钟
大学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30分钟左右
关键提示:避免使用过多量表造成疲劳,核心量表加1个专项量表即可,总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
明白该采用什么量表之后,真正的工作才刚开始,因为在心理测评中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社会赞许效应”,指的是个体在填写问卷、接受访谈或自我报告时,倾向于以一种符合社会规范、期望和道德标准的方式来回答问题,而不是如实反映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或行为。除此之外,如果教师不重视普查任务,随意应付,也会影响到普查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心理普查不能一撮而就,为了使测评结果最贴近孩子的真实情况,我们需要提前向教师和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短视频或者海报来预告心理普查的意义。
以下流程仅供参考
1. 前期准备(1周):
· 通过简短视频或海报预告心理普查的意义
· 培训班主任如何指导学生并解答疑问
· 安排信息技术老师提供技术支持
2. 集中实施(2-3天):
· 利用信息技术课统一进行,确保环境安静
· 或安排在班会时间,由班主任监督完成
· 提供安静的机房给个别没有设备的学生
3. 特殊情况处理:
· 为请假学生设置补测通道
· 提供纸质版给极少数数字设备困难者
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全校学生的心理普查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就能事半功倍:提前创建全校学生数据库,生成专属链接和账号,通过班级群一键分发,避免重复注册的麻烦,测评结束后能自动生成测评报告和预警,方便后续跟踪。所以选择一个好的测评平台尤为重要。
使用专业心理测评平台可以极大提升效率,推荐以下选择:
· 教育部推荐的免费平台:
如“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该系统最主要的特点是免费,但该系统主要面向大学生,小学和中学生教师使用起来非常不便。
· 问卷星/腾讯问卷:
该平台适合预算有限的学校,可配置常用量表,但是不能自动生成测验报告,最后生成的结果只是原始数据,需要专业人士人工处理,非常耗时耗力,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准确。
· 专业付费工具:
如人心理云测评系统。该系统能一键导入全校档案,十分钟完成全校师生的量表发布,实时自动生成带有预警的测评报告,不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数据处理。
测评完成之后就是最关键的一步:结果分析跟进
高效筛查三步法:
1. 心理云系统会自动标记预警学生(绿色、蓝色、黄色和红色预警)
2. 心理老师复核预警名单,系统会生成作答存疑学生,老师原则上应该间隔半个月对这些学生再重新测量,从而降低测评误差。
3. 分层级跟进:
· 绿色预警:心理健康正常
· 蓝色预警:班级观察,心理委员关注
· 黄色预警:邀请面谈评估,家长沟通
· 红色预警:立即启动危机干预流程
重要提醒:严格保密筛查结果,仅限心理老师和必要负责人知晓,避免给学生贴标签。
避免常见误区
❌ 不要将普查结果直接发给班主任或家长完整名单
✅只提供需要关注的学生特征和建议,保护隐私
❌ 不要测完就结束,没有后续支持
✅普查后应立即开放预约咨询,并开展相关主题心理课
❌ 不要使用过于复杂或专业术语多的量表
✅选择符合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评估工具
心理普查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完成任务,而在于它能及时发现并干预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一个等待被理解的生命,而高效普查正是那束最先照进角落的光,枯萎的花朵会因这束光重新绽放。当我们的筛查既科学又充满人文关怀,我们就能在纷繁的数据中找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