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开始,“疗愈经济”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现象。 先来看一组数据,在小红书搜索“疗愈”,约有39万+件商品、258万+篇笔记,其中不仅有冥想、spa、瑜伽、音乐等减压型疗愈消费,还有食疗、芳疗、旅修等养生型疗愈消费。
疗愈这个词对于多数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再来一起重新梳理一下疗愈的故事。我们来研究看看,中国的疗愈经济源自何处?我们再重新审视疗愈经济的风口,看看还有哪些更有潜力的市场值得挖掘呢?
“疗愈”问世20年,从文化现象演变成生活方式
“疗愈”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日本,它是指能够抚慰心灵,给人以持续、恒久、连续舒畅感的事物。20多年前,日本国民创造出 “疗愈系”一词时,恐怕不会想到日后它会成为流行全球的生活方式。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就陷入长期经济衰退,加之亚洲金融危机肆虐,上至社会、下至企业和个人都承受了巨大压力,各种旨在消减负面情绪、抚慰心灵创伤的生活和文化方式开始兴起。
1999年5月,伴随着音乐家坂本龙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ウラBTTB》在日本风靡,那娓娓的旋律犹如心灵按摩,让人倍感温暖轻松,“疗愈系”自此开始频频出现于媒体报道,进而一举打入流行语排行榜。之后日本又演化出“疗愈系”音乐、漫画、电影、旅游、玩具等文化和商业形态,以及像哭号屋、甩头自拍等风格多样的娱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