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文章首页 文章分类 切换频道

波比娃娃实验的详细过程

2024-05-31IP属地 火星19430希律心理

1977年,社会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波比娃娃实验(The Bobo Doll Experiment),该实验得出的结论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本文将从实验的背景、过程、结论等多个角度对该实验进行分析。

波比娃娃实验的详细过程


背景


波比娃娃实验源于美国社会心理学的一项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人们在研究孩子们的攻击行为时,普遍采用的方法是让孩子们看到成人之间的战斗。然而这种研究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孩子们看到的场景可能与现实中不一样,而且让孩子对着战斗片长时间观看并不容易控制。于是,研究人员开始利用波比娃娃(Bobo doll)这种可以用来模拟人类攻击性行为的充气娃娃,加之有趣的玩具,和孩子们很容易接受、热情参与的特点,来开展攻击行为研究。


过程


波比娃娃实验共有三个版本,这里以第一版为例: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为了模拟儿童观看到父母在家中进行激烈的争吵和攻击的场景,让一些儿童观看一段模拟父母争吵并动手打斗的视频。随后,研究人员再让孩子们观看一种自己或者其他孩子攻击玩具波比娃娃的场景,甚至是用魔术棒等工具虐待波比娃娃,这些场景都是在实验室中模拟的,让孩子们模仿和攻击波比娃娃。随后,研究人员把儿童带到一个房间里,放置了许多玩具,并放了一些波比娃娃。这时,研究人员会观察孩子们玩耍的情况,比如他们是否会模仿实验室中的攻击行为,或者表现出其他攻击倾向;另外,研究人员也观察孩子们与波比娃娃互动的方式。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行为,研究人员得出了一些结论。


结论


波比娃娃实验十分有趣,它以一种特备的方式提供了攻击行为的典型模型,并且让实验参与者可以看到这种模型被实施的场景,并有些被激发去模仿这种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当儿童观看到成人攻击波比娃娃时,会导致儿童亦模仿其攻击波比娃娃,并且看到是谁作为攻击者以及攻击对象,都并不影响在儿童之间有效传递这种攻击行为模式。在一些修改版本的实验中,男孩的攻击行为往往比女孩多,同时实验结果还反映在了不同年龄上,五岁以下的儿童最容易接受模仿这种攻击行为,十岁的儿童则不太可能再去攻击别人了。

反对 0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