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学习“躺平”为哪般?读懂这些信号,比催促更管用!
01孩子学习“躺平”为哪般?
期中考试结束后,朋友小林跟我吐槽:上初二的儿子这次成绩下滑明显,最让她焦虑的不是分数,而是儿子的态度。
“明明该努力冲刺的年纪,他却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多了就回房间关门,再说就直接‘躺平’给你看...”
这样的场景,是否也在您的家庭上演?
02孩子为何选择“躺平”?
许多家长第一反应是孩子“懒”“不努力”,但真相往往复杂得多:
1.习得性无助:多次努力却未见成效后,孩子开始相信“再努力也没用”,形成一种绝望的自我放弃。
2.逃避失败:有些孩子宁愿被说“不努力”,也不愿被评价为“笨”。不努力而失败,可以维护自尊——“我只是没尽力,不是没能力”。
3.压力超载:过高的期望和持续的压力让孩子不堪重负,“躺平”成为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4.目标感缺失:孩子不清楚学习的意义,缺乏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压力难以持续。
5.注意力分散:手机、游戏等即时快乐更容易获得,相比之下学习这种延迟满足的活动吸引力大减。
03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躺平”状态?
1.倾听而非说教
放下“我都是为你好”的姿态,真正倾听孩子的困惑和压力。有时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解决方案,而是被理解的感觉。
2.调整期望值,小步快跑
与孩子一起设定切实可行的小目标,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一次次小成功会逐渐重建孩子的自信心。
3.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当孩子努力时,及时给予肯定:“妈妈看到你最近很认真地每天复习,这种坚持的态度很棒!”过程导向的鼓励比结果导向的表扬更有助于培养韧性。
4.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内在价值
带孩子参观大学、科技馆,接触有趣的职业领域,了解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孩子找到学习与自我成长的连接点。
5.创造低压力支持环境
告诉孩子:“无论成绩如何,家都是你的安全港湾。”安全感的支持会让孩子更有勇气面对挑战。
6.树立榜样,分享应对策略
家长可以分享自己如何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让孩子明白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应对。

04最重要的是
每个“躺平”的孩子背后,往往都藏着一颗渴望被看见、被理解的心。
当我们不再把目光紧紧锁定在分数和排名上,而是真正看到孩子的挣扎与努力时,转变就已经开始。
放下焦虑,给予信任和等待的勇气。孩子的成长之路从来不是直线上升的,而会有起伏、有徘徊,甚至偶尔的倒退。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理解,愿每个家长都能找到与孩子同心同行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