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文章首页 文章分类 切换频道

心理问题与病耻感

2024-07-17IP属地 河南150

人们会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但对于自身心理健康,仍然存在许多误解和偏见。其中,“病耻感”是影响我们心理健康治疗的一个重要因素。

病耻感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烙印”,是指一种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内心耻辱体验,它最早是1966年由Goffrman提出的,它是人身体上某些不良道德特点的特征和社会对个体强加的耻辱标签。

病耻感是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现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且往往和自我污名化产生联系。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病耻感主要表现为社会刻板印象、偏见及歧视。

病耻感会导致孩子和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避而不谈,甚至拒绝寻求专业帮助。这种态度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问题恶化。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延误治疗可能会使孩子错过最佳干预期,导致问题积重难返。

虽然现在社会对于心理疾病的了解和关注较之前要高了不少,但许多时候还是能够看到一些对于心理疾病的误解。

“优秀的人懂得控制情绪”

“这个世界不会同情弱者”

“战胜心理问题,才是成功人士”

……

好像作为一个正常人,就不应该有心理问题,更不应该有心理疾病。但其实,心理疾病就像心理得了一场感冒,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可怕。人们对身体上的“感冒”习以为常,却很难接纳心理上的感冒。

我有一位导师,职业是一位从业十余年的心理咨询专家,同时也是一名志愿消防员,而在他的接触中消防员会普遍存在对于心理创伤的病耻感。似乎作为消防员就应该是勇敢的无畏的。但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都会害怕,也应该有害怕。由于病耻感,在无意之中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压抑着,最后导致了“心理问题躯体化”。

“心理问题躯体化”指一个人本来有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障碍,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是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的现象。如头痛、乏力、失眠、身体不舒服、工作效率下降等,但在相应的医学检查却没有发现明显的病理改变。但是如果不加以重视,问题只会愈来愈严重,因此,早期干预是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

一旦发现孩子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迹象,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都是可以求助的对象。越早介入,治疗效果越好。

我们还是要呼吁社会、呼吁大家,正视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这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的问题。

病耻感只是一种社会文化强加在个人身上的一种不正当的情绪。任何人都不应该为自己患上某种疾病感到羞耻。

对于怀有“病耻感”的来访,不用执着于“为什么我会得病”这个问题,你做的是积极寻求专业的治疗和帮助,让自己早日摆脱这些烦恼。

反对 0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10岁孩子的心理问题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出现很多心理上的转变,这个时候家长的教育方式也要跟着孩子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改变,首先应了解10岁孩子的心理问题,再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10岁孩子的心理问...

0评论2024-06-021433